十月村医“周姐”
更新日期:2014.08.05 浏览量:
——记十佳乡村医生周月良
□大峡
在槐坎乡敬老院,有三十多位老人,大家拥有一位公众的朋友叫“周姐”。即使是五位聋哑人,比比划划着几乎也能叫出“周姐”的名字。她就是槐坎乡十月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周月良。
每隔二十天,“周姐”一定如期赶到敬老院。不管刮风下雨,不管春夏寒暑,工作再忙,到敬老院为老人们测血压、血糖,是她必修的功课。
老人们头疼感冒咳嗽,第一想到的就是周姐。
周姐接到电话,第一反应就是立即站起身,操起听诊器和血压计直奔敬老院。
老人们都喜欢和周姐聊天。他们把自己身上所有的痛痛痒痒集中在一起,向周姐请教;把吃饭喝水吃什么菜如何跑路这些日常生活和健康联系在一起,请教周姐;把白天黑夜老年人特有的古怪想法,告诉周姐。在敬老院,周姐除了是医生,还是心理师,是老师,更是百事通和精神寄托站。老人们大多数都是孤寡,有的性格孤僻,孤陋寡闻,和其他人交流除了困难还是困难;但在周姐这里,他们是那么可爱,畅所欲言,除了融洽还是融洽。
五位聋哑人交流方面相对就有些难度。但人间奇迹有时说有就有。周围的融洽和谐氛围,周姐的亲切,给聋哑人无声的召唤;聋哑人急切的健康知识需求,逼迫周姐学习比比划划。一向男人性格的她忽然变得细腻,认真学习聋哑人手语,慢慢可以熟练地和聋哑人“说话”,一样地可以告诉他们血压、血糖,劝告他们戒烟限酒。
2013年是特殊年份,十月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创建市级慢性病管理示范站,十月村2200人口的健康服务,超龄医生退休之后,周姐里里外外一把手。她还兼任村妇联主任。有人为敬老院担心,可能周姐无法分身顾及。敬老院更是着急。周姐还能像往常那样常来常往吗?
事实战胜一切,周姐一如既往。
敬老院的老人为周姐的身体担心。他们每次改善伙食聚餐的时候,都会想到周姐,总是叫她一起吃饭。对于某些人来说,和敬老院的老人一起吃饭,那是一种考验。可是周姐不嫌弃。只要她有空,她一定会到场,边吃边趁机谈起保健问题。
村民们更为周姐的身体担心。但是谁都知道,谁也拗不过她,她就是这个乐善好施的性格,做了三十年乡村医生,一贯同情弱者,事事、时时为他人着想。她要让自己的工作对得起十七年中国共产党党员党龄,对得起村民对她的信任和倚重!
周姐自上世纪80年代就参加了农村医疗工作,那时候,叫“赤脚医生”。在槐坎山区,那时候交通不便,山道崎岖坎坷,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随叫随到,一个女性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可是不甘落后争强好胜的周姐咬着牙一干就是三十年,她经历了“赤脚医生”“乡村医生”直到“社区责任医生”,从一个妙龄女郎变成华发长者。她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以非凡的崇高医德获得群众口碑,获得“周姐”这个亲切昵称。
群众的口碑是一杆秤。十月村的2200人和100多外来人口心明眼亮。有钱治病,没钱一样治病,甚至她拿钱为人治病让困难人群难以忘怀。
山区里一位姓王的老人,子女长期在外,高血压心脏病突发,生命危在旦夕,来服务站就诊。但是服务站的检查和治疗设施条件限制,必须把老人立即转诊到县级医院。可是老人身无分文。周月良毫不犹豫,果断拿出自己的工资1000元钱,连夜把老人送到县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以来,周月良忙里忙外,既做好门诊医疗,又要走乡串户,调查村民的柴米油盐和吸烟饮酒等生活习惯,测量血压血糖,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她那一双山区练就的大脚板,在所有村民家里留下足迹。2013年创建市级慢性病管理示范站,繁忙和超常的工作量,她以站为家,白天黑夜吃喝拉撒住在服务站。在常住人口中筛选出的280多位高血压和60多位糖尿病患者,周月良一一给予针对性地处方,开展生活方式干预,有效地推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十六字方针指导,大大促进了慢性病患者的二级三级预防。
由于周月良出色的工作成绩,她多次被上级部门评为先进工作者。2013年,她再次获得全县“十佳乡村医生”称号!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周月良给敬老院发出了新年的祝福,祝老人们生活愉快,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