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尽职尽情女良医
更新日期:2014.08.05 浏览量:
——记十佳基层医务工作者曾建萍
□徐侠
煤山镇是长兴县工业重镇,外地民工多。煤山卫生院副院长曾建萍,自来到煤山医院那天起,就和外地民工结下不解之缘。
1991年,曾建萍怀揣着人生梦想到煤山医院妇产科报到。当时的煤山医院属于长兴县四大地区医院之一,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助产士应该是施展医技才华的舞台。少年时代风闻经济强镇的崛起,心理上对于接受这份安排颇觉平衡。曾建萍脸上洋溢着微笑,开始辛勤工作。
妇产科一年200多个剖腹产手术的忙碌,很快练就了曾建萍熟娴精湛的医术,同事和患者尊敬地美其曰“一把刀”。
工作虽然十分顺畅,但一直有种情怀萦绕在曾建萍心灵深处。
妇产科将近一半的产妇,户籍千奇百怪,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山东山西的都有,五湖四海,小小妇产科,俨然是全国的缩影。这些妇女随家流动,来到煤山进入各个厂矿当上了民工,用她们的汗水参与本地经济建设,为煤山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们生活于斯,在此生儿育女。曾建萍和她的同事们对这些流动妇女一视同仁,一样的热情服务。但是,这些身在异乡的民工们经济条件很差,穿着粗糙简旧,给婴儿准备的衣物也是不尽人意。尤其是缺乏健康和孕产期保健意识,不能像本地居民那样定期适时B超等妇检。往往在预产期临近之际,才发现胎位不正等等高危征兆,这无形给煤山医院妇产科造成极为沉重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外地产妇为了省钱,不来医院,私自躲在居住的简陋工棚里悄悄分娩,接生人员全是她们自己同来打工的亲友,缺乏专业知识,简直是“不懂装懂”和胡来,于是,经常发生难产和大出血生命危险情况。
外地民工产妇成了曾建萍的心病。她认定走进工棚加强妇幼保健知识宣传迫在眉睫。
正当她和同事们在民工孕产妇群里颇受欢迎的时候,医院改制。大批医务人员纷纷走出医院,在县城和煤山街道自开诊所。曾建萍一样接受现实,准备在煤山镇街自开诊所赚钱。
当时依然留在医院的领导找上门来:煤山医院“一把刀”不能走!
当看到曾建萍诊所筹建已经万事俱备,领导颇为无奈,答应曾建萍可以诊所和医院两头兼顾。
看到领导情真意切,更想到需要服务的外地民工孕产妇,曾建萍毅然放弃了投资建造竣工的诊所,重新回到医院妇产科。
然而,严酷的现实让曾建萍颇为犯难。改制后的妇产科只剩下她和同事郑夏兰两个人。妇产科的千斤重担,她有五百斤的压力。咋办?干!为了身在异乡的姐妹们不要栽倒在分娩的“鬼门关”,为了那些婴幼儿的新生命,干!
2004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曾建萍忽然接到一个紧急求救电话。电话来自110。一位外地产妇,在工棚私自生产,大出血,生命垂危。她的家属惊慌失措,向110报了警。曾建萍翻身爬起,急忙带上急救箱,飞快地爬上了已经在院子里紧急呼啸的救护车,向出事工棚飞奔。
一下车,整个场景让曾建萍心惊肉跳。煤山山区气候寒冷,冬天的深夜,简易工棚周围风霜凛冽。一盏灯泡在寒风中伴着一个婴儿的哭声摇晃。灯下,几个围着的男女一个个面色惊恐,像大海中看到救命稻草的落水者用求救的目光望着她。他们呼啦闪开身,只见铺满稻草、草纸和棉絮的地铺上,一股强烈的血腥味儿,整个棉絮和所有的草纸被血液湿透。躺在棉絮上的产妇面色苍白,昏迷不醒,奄奄一息,命悬一线。原来婴儿已经娩出,但胎盘迟迟不下,大出血……
抢救!医生的本能使曾建萍瞬间甩掉种种顾虑的包袱。她飞快地为产妇输液扩容,止血,静注缩宫素……用各种手段娩出胎盘。然后迅速将产妇送到医院紧急输血。
哭哭啼啼的产妇丈夫央告说:就是因为没有钱才冒险在工棚生产。这在医院抢救,没钱啊!
曾建萍大声申斥那个丈夫胡说八道。
产妇得救后,在医院住了四天。曾建萍和她的同事郑夏兰商议并经过领导批示,全部减免了那产妇医药费。
在超过5000多外地人口的煤山镇,曾建萍一次次成了外地患者的救星,很多外地患者和她结下深厚的友谊。
2005年,曾建萍担任医院副院长。曾建萍超常的精力,另外兼管了医院公共卫生工作。2012年,她被评为县公共卫生先进个人,她的科室,被评为县先进集体。
2013年,被评为十佳基层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