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把自己当病人
更新日期:2014.08.05 浏览量:
——记长兴县首届十佳乡村医生范虎勇
□倪满强
从医格言: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换您的舒心、放心、安心。
一辆银白色的宝来轿车在安吉县昆铜乡三山村的绕山小路上蜿蜒前行,山路陡峭狭窄得让人有些心惊。你一定不会想到,这是一位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人在开着车;你更不会想到,他驱车20多里路就是为了送两位并不熟识的求诊者。这个人就是和平镇琛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范虎勇。
像这样送病人回家绝不是范虎勇的偶然之举,从三轮车到汽车,他免费送病人回家的交通工具在升级,但他那颗贴心为群众服务的心从来没有变过。说起为什么这样又贴时间又贴油钱,还要让家人担惊受怕的举动,范虎勇的回答很淳朴也很诚恳,他说:“病人在我这里看病,身体很虚弱,而我们这里比较偏远,公交车班次少,很多病人都是靠两条腿走路来回的,来来往往累都累坏了!”
其实,范虎勇多年来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他是个残疾人,但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病人,他在用行动证明,虽然身体残疾,但他可以用健全的心灵帮助很多人!
3岁的时候,范虎勇得了小儿麻痹症。因为当时农村缺医少药,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从此只能靠两根拐杖走路。正是因为自己的遭遇,从小范虎勇就立下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志愿,他要为民救死扶伤,不让自己这样的悲剧重演!
一个靠着双拐走路的人的学医之路自然是比健全人不知要艰难多少。1983年,他经人介绍,投入到名中医殷乐游的门下。此时的殷老先生在吕山金村矿上坐诊,范虎勇带上铺盖随侍师傅左右。金村是土斗区,加上又是矿区,泥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范虎勇经常因磕绊而摔倒。更令他无法适应的是离开了家人,自我生活料理的诸多不便。“我洗个衣服,要拿着凳子摆很多次才能到河边,从河里艰难地端上水,再一步步地摆回来,洗好后清,又要重复这样的动作。洗一件衣服,洗一个澡,做一次饭,我每次累的都要散架了!”就是这样,他坚持了一年半时间,从师傅那里学到了许多皮肤病、风湿病、痛风等的中医治疗技术。说起这一段学医往事,一直阳光开朗的范虎勇眼眶里泛起点点泪花,我们完全可以想见他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他是以怎样的顽强毅力克服了这些艰难!
范虎勇告别了恩师回到家里。但他并没有忘记师傅的谆谆教导:“虽然这一年半的学习已经能让你在乡村行医,但回家后一定要继续钻研,一定要搞出点名堂。”在此后的行医中,他边做边学,一有时间就扎入书堆中,刻苦钻研业务,一有什么疑问,就通过查阅书籍、请教他人等方式千方百计地弄明白。后来他又报名参加了浙江省乡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培训等多项培训,取得了乡村医士毕业证书,被评为优秀学员。
医术逐渐提高的范虎勇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为患者服务、减轻病人的痛苦的从医誓言。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炎暑伏天,哪怕是大年初一,他都没闲过。“乡村医生既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有人问我这么努力的干图的是什么?我说我凭的是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范虎勇说。2011年4月,湖州供销社的退休工人老盛因为长期的风湿骨痛而无法行走,听闻范虎勇治疗风湿病方面很有一套,就让人送到卫生站碰一碰运气。范虎勇仔细地检查了他的病情,为他配了药方。此后,这位病人就一直牵挂着范虎勇的心,他知道一个人不能行走的苦痛。他隔三差五地给老盛打电话,询问用药反映、恢复程度这些“鸡毛蒜皮”的事。经过了半年的治疗,老盛终于扔掉了拐杖,重新站了起来。看到老盛在他面前悠闲地走上几步,范虎勇眼眶湿润了,他百感交集。
范虎勇从来没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平时病人有需要,他随叫随到;遇到一些卧病在床的病人,他送医上门;健康宣传,他挨家挨户地跑;作为一名站长,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他带领同事把琛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成了和平地区的一个标杆性卫生服务站,被评为湖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星级站,自己也被评为县先进乡村医生。
看着范虎勇拄着双拐忙前忙后地为病人服务,听着他讲那些艰难的从医经历,一种感动和敬佩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