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乡医风采
更新日期:2014.08.05 浏览量:
——记十佳乡村医生杨莉
□徐秋根
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照耀着水口乡水口村社区卫生服务站。
门前水口中学操场上的喧闹声,上游金沙泉奔腾细语声,周边浩荡万亩青青翠竹林里百鸟清脆啾鸣声,穿梭往返休闲“阿拉阿拉”上海游客车流声,以及整个水口山区“紫笋”茶园的诱人茶香,渲染着社区卫生服务站环境晴空万里的迷人风光。
站长杨莉,一个80后女性社区医生,正在稳练谨慎而又麻利地忙碌着。刚放下血压计,向一位高血压老人告别,随即转身进了治疗室为一位正在高热的学生输液。一边坐在电脑前位患者打农保报销发票,一边接电话,十公里开外的山区江排村需要送医送药……
乡村医生个个都是全能,里里外外一把手!
乡村医生之艰辛,是所有行业众所周知。青年人大多不愿参与这项工作行列。多年来,长兴县乡村医生人才一直处于青黄不接。2013年“大退休”之后,很多地区缺少村医。距离水口村十公里1200人口的江排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了空巢。杨莉凭着自己年轻人富余的精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在于另外两位同事共同做好本村3700多人口工作前提下,勇敢接下江排村的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重担。她的作为,给短期内颇为无奈的农村医疗事业呈现一丝勃勃生机。
杨莉出生于1981年。2002年参加农村医疗工作。她的祖父是上海知青,来水口乡插队,因为热爱水口乡原生态的山山水水,定居于此。祖父告诉她,她的曾祖父是上海一名颇有特色的中医,在上海滩积累了丰富的南方医事经验。因为时代制造的伤痕,祖父没有一脉相承延续父辈之技,但在血统基因里保留了那份细胞,携带来曾祖父的谆谆教诲:医事本为善事,积善乃医根本。豆蔻年华时刚刚考上卫生学校的杨莉,和其他同学一样,整天无忧无虑和欢欣跳跃,还不能体会曾祖父的这句箴言。一直到她学业结束到萧山医院实习,看到各位医师们的言传身教,开始心窦初萌。2002年,杨莉回乡从事农村医疗工作,乡村的医疗实践一步步加深一个良医后裔的人生理解。
一位50多岁的肝硬化腹水男性患者,面黄肌瘦,腹大如鼓。精神萎靡,行动不便。偏偏祸不单行又栽了一个跟头,摔成左脚踝部粉碎性骨折。由于肝脏疾患四处求医问药,家资消耗,家境已是艰难不济。到医院处理了骨伤,患者回到家里,但是需要长达四个月的换药。杨莉知道了这个消息,十分同情患者的遭遇。她主动找上门,免费承揽了换药。几个月的日子里,无论刮风下雨道路泥泞,自家诊所再忙碌,她都要抽出时间亲自前往消毒换药包扎。一日一日过去,患者足踝部开放性的伤口消除了感染机会,但是由于身体基础疾病的消耗,康复痊愈迟迟延缓。附近乡邻看到杨莉这么年轻的姑娘,刚刚开始医学生涯就如此艰辛,而且全是免收诊疗费,有人劝她放弃,也有人提议让患者另找其他医生代替。可是,这些“善意”被杨莉一一拒绝。医事本善事!为什么要计较一点点得失?放弃,对于我是一种解脱,可是对于患者,那可是一种灾难!我这是举手之劳,而对于患者可是莫大受益,行小善而惠大爱,何乐而不为哉!
多年来,一些人对于乡村医生和医务人员存在许多误会和曲解,只看到其一,而严重忽视其二。医务人员应有的收获,本是社会所有行业都必须遵循的社会法则,任何行业只有依靠收入才能生存才能有效发展本行业才能进一步扩大服务。你是带着病痛付出,实在是一种含泪含血的经费。但是人家救死扶伤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其实一些对医生的误解恰恰反映了某些过分贪婪者对社会对他人苛求的社会畸形心理;包括社会上颇为狂妄的“闹医”现象,有的是误会蒙屈,而相当一部分是某些对社会不满的逆反心理和不法分子寻找突破口的发泄心理体现和犯罪行为。医务人员本是社会窗口的文明人,对于种种胡闹敢怒而不屑也不可能以野蛮体力自身制止。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捏的“软柿子”市场。这里借此小文大声呼吁社会必须改变对于医务人员的错误曲解,呼吁政府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任何行业不乏“坏一锅汤”的贼老鼠,自然有法理不容,而把“白衣天使”一锅焖比作“白狼”本是对医务人员纯洁事业的极大亵渎!不看到这一点而善恶不分随意狂妄扩大打击面是人性文明的极大倒退!
何况白衣天使队伍里不乏杨莉这样的奉献者!
江排村是一个偏远山区,交通闭塞,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家里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杨莉送医送药,总是早出晚归,自备中餐,深得村民们一致好评。
鉴于这位辛勤工作不计得失的80后好医生的工作成绩,2013年,杨莉被评为长兴县十佳乡村医生。
夕阳晚归,杨莉背着药箱,行走皂家访的乡村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