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食源性致病菌出没,请绕行(一)
更新日期:2017.08.04 浏览量:
---- “潜伏者”副溶血性弧菌
酷暑炎热,夜宵横行于市,几扎啤酒再来点撸串,其中烤鱿鱼、小黄鱼、锡纸花蛤子更是必不可少的美食,而副溶血弧菌往往深藏在这类食品当中,喜欢在夏秋季(主要是7~9月)脱下伪装,导致人群食源性疾病发生。今天,疾控君为大家介绍我们日常饮食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潜伏者”副溶血性弧菌。
亿万年之前,我们生活的地球就被无数的微生物所占领,他们无迹可寻却又无处不在,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健康不可忽视的敌人,大部分食源性疾病都是因为这些小小的微生物污染食物所引起的。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嗜盐性细菌,是我国沿海地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它主要潜伏于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虾贝类等海产品中,以及含盐分较高的腌制食品,如咸菜、腌肉等,甚至部分地区还发现淡水鱼携带副溶血性弧菌。
那么,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有哪些危害呢?
任何人都可能进食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但是患病人群主要是青壮年。进食未经烧熟煮透的海产品或其它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即食食品,都有可能导致副溶血性弧菌感染。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平均潜伏期为15h。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重症患者因脱水,使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病程常为2~3天,恢复较快,多为自限性,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仍可能因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死亡。
该菌喜欢在夏秋季(主要是7~9月)脱下伪装,暴露其“潜伏者”的身份,时不时跳出来给可爱的我们制造些麻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便利,我国喜欢生食海鲜的人群日益增多,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也越来越多。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为了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遵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